现代干燥设备技术虽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但至今还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大部分干燥设备技术目前还缺乏能够精准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和设计方法。实际应用中,依靠经验和小规模试验的数据来指导还是主要的方式。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原因之一是干燥技术所依托的一些基础学科,(主要是隶属于传递工程范畴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实验科学的特点。例,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发展还要靠“风洞”试验来推动,ZLG直线振动流化床干燥机,就说明它还没有脱离实验科学的范畴。而这些基础学科自身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干燥技术的发展水平。
原因之二是很多干燥过程是多种学科技术交汇进行的过程,牵涉面广、变数多、机理复杂。例如在喷雾干燥技术领域里,被雾化的液滴在干燥塔内的运行轨迹是工程设计的关键。而液滴的轨迹与自身的体积、质量、初始速度和方向及周围其他液滴和热风的流向流速有关。但这些参数由于传质、传热过程的进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而且初始状态时,高效沸腾干燥机,无论是液滴的大小还是热风的分布都不可能是均匀的。显然,干燥机,对于如此复杂、多变的过程只凭借理论计算来进行工程设计是不可靠的。
原因之三是被干燥物料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理化性质也是各不相同的。不同的物料即使在相同的干燥设备条件下,其传质、传热的速率也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不加以区别对待,就有可能造成不尽人意的后果。例如某些中草药的干燥,虽然同属一种药材只因为药材产地或收获期存在区别就须改变干燥条件,否则产品质量就会不合格。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决定了干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要以试验为基础。但干燥设备技术的这些特点往往被人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制造厂商由于试验装置缺乏或类型不全(这在我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经常回避应做的干燥实验,而用户由于不了解干燥技术的特点,也经常放弃进行必要试验的要求。其结局是装置使用效果不佳,甚至于报废。在我国,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曾有过一套价值2000万元人民币的工业干燥装置因达不到使用要求而被闲置的教训。因此,建设工业干燥装置尤其是较大的装置之前,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试验,并以试验结果作为工业装置建设的依据。这是干燥技术应用的显著特点。
开离心喷雾干燥机后,一旦发现有异响即停机检查,待故障排除后再次启动,如电动雾化器振动加大,噪声变大应及时更换轴承,雾化器在运转正常后,方可加入物料,切忌在加料时启动雾化器或雾化器转速转速未达到额定值之前加入物料,以免造成雾化效果不理想和雾化器过载而停机,变频器显示有异常,应断开负载检查变频器,如变频器正常,应检查雾化器的断相,卡死,绝缘不好等方面,待故障排除后,方可启动,因漏水、漏液而使定子与外壳绝缘不好时,可拆卸主轴、轴承及其他零件,把定子与外壳一起在120℃温度一下烘干,雾化器运转过程中切勿搬移,雾化器应定期维护与保养。
离心喷雾干燥机料液通过雾化器雾化,分散为细小雾滴进入干燥腔,同时,气流式喷雾干燥机,加热气体经鼓风机送入加热器升温,然后进入干燥腔。料液雾滴与热气体在干燥腔内充分混合、接触。雾滴瞬间蒸发为气体,物料干燥成细小的颗粒。离心喷雾干燥机混合的气固两相被引风机吸入旋风分离器分离,固体物料沉降到底部收集器,气相被引送至粉尘过滤器,捕集逃逸的物料。过滤气相经冷凝器冷凝后,携带的溶剂变成液体,可收集套用.